【内容摘要】  高素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探索提升农村师培效果的师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和专业素养,推进农村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三维四步;农村教师;师训模式

 

教育发展,师资先行。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

早在2010年的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师队伍建设中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农村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弥补我们农村教育教学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差距的惟一方法,就是提高师培工作的科学性、规划性、高效性,提升师资质量。

2015年江苏省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我县在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为“三维四步”师训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三维四步”师训模式的实践基础

“三维四步”师训模式是在县教育局施行的“县内研修+县外进修”培训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原培训的具体实践如下:

(一)县内研修

1.借助名师

充分借助市县教师队伍中的名师力量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校际协作

将县域内的学校分成若干“校际联盟”,组成研修合作体。教研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现场培训为主要活动形式。

3.校本研修

1)群体学习式教研

各学科教师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在“专题研修”式培训中,加强群体学习和研讨。

2)骨干引领式教研

充分发挥县、校骨干教师的作用。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真实而复杂的教学难关,通过骨干引领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办法。

3)任务驱动式教研

以一段时间内教师普遍关注又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以任务为驱动因子,促使大家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研修行动。

4)项目合作式教研

以学校或学科组为单位,参与由国家、省、市教科研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大型教科研项目研究,承担部分研究工作。

县内培训坚持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短期面授与“结对、帮带”相结合,定期培训与即时培训相结合,市县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二)县外进修

由县师资科、教研室或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业务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开阔眼界,提高层次,厚植研训内涵。

二、“三维四步”师训模式建构

201912月,我县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意见》精神,在汲取先进地区研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师培模式,根据农村地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我们确立了“目标明确、多专融合”的“教科研训”一体的研修理念,审慎制定了“三维四步”研训模式。

“三维四步”师训模式,包含“三维”立纲、“四步”推进两个板块。“维”有主题,“步”有目标;“维”“步”结合,交叉研训;逐层推进,螺旋上升。

(一)“三维”

即从“联合”、“融合”、“化合”三个研训层面和角度入手,着眼于教师成长的内外部主客观因素,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搭建精致的逐层提高的研训平台。

1.联合

联合,指参训者通过自我研修或发展中心组织的学术活动,与教育“大家”、教育专家的思想理论结合在一起,使教师能从思想深处把握教育真谛。这一研训平台突出的主题是“专家引领”,侧重于“知”的增加;目的是让广大农村教师摄取广泛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大家’引领”研训,要求参训者要系统研读中外历史上教育家的思想理论,重在提升师德修养,以德立教。推荐给参训教师阅读的教育专著有:

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论语》、《孟子》;北宋教育学家王安石的《原教》;南宋教育学家陆九渊的《象山全集》;明代教育学家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明清之际教育学家,提出“学思相资”的教育教学理论得王夫之的《船山遗书》;“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陶行知全集》。

外国: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先河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科学教育与实用知识的倡导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美国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提出了“教育认知目标分类学”布鲁姆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专家引领式”研训,侧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延请高校或教科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专家授课,让教师能全面了解最新教育教学理论与发展态势和最新教科研成果。

一个教师,理论上的成熟才是真的成熟。它意味着观察问题精准、深透,意味着思考问题系统、辨证,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自如、精妙。通过“联合”这一板块的研训,为教师教育境界的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2.融合

融合,含两部分:指参训者通过参加系列、多元、广泛的实践性研训活动,与施训者紧密结合成教学科研共同体,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名师知行融合;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融合。这一研训平台突出的主题是“名师示范”,侧重于“能”的提升;目的是增强教师和教干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技能。

1)“师(导师)”“师(教师)”融合研训

①教学能力提升研训。以市县教学名师、研训员为导师,以系列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载体,重点解决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②科研能力提升研修。以市县科研名师、研训员为导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教师通过对“小(入口)而新(有价值)”“真(针对性强)而精(研究细)”的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

③管理能力提升研修。以校长(教干)大讲坛为抓手,通过著名管理专家与名师的专业引领,帮助中小学校长(教干)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着力培养专家型、学者型管理人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信(信息化教育)”“教(课堂教学)”融合研训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交互式一体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和运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我们在培训中,做到以下两个融合:

①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育融合

2019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八项战略任务便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要求大力开展各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切实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问题。

我们在“融合”研训中,力争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三个转变”: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让广大农村教师了解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并能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②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育融合

随着农村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信息化教育逐渐成为辅助教师上课的一种重要手段或工具。在研训过程中,教师发展中心的电教处花大力气,分期、分批、分层次、分板块培训全体教师,提升其应用信息化教育的实践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做到用之有度、用之有法、用之有效,使“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精巧融合,一定能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3.化合

“化合”,指教师通过“联合”奠基、“融合”固本后,凤凰涅槃,实现自身的提升与飞跃、发展与创新。这一研训平台突出的主题是“铸品”——打造品牌;它侧重于“行”的实践,在“知行合一”中追求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真正个性化成长。

1)立足实践出真知

思想来源于实践。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求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勇于实践探索,加强教学科研真实问题的研究、交流、碰撞和分享,完善知能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抱朴求真,总结反思,不断提高。

2)追求创新促发展

要求参训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追求创新的理念,在实践中大胆开拓创新。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起来的,只有执着不懈追求,才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闯出”一片新天地。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联合”“融合”“化合”这三个研训板块,就是一个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成长的生成过程,一个“异质同构”并孕育出“新质”的过程。

(二)“四步”

即从研训的“立项—诊断—建策—推动”四个层级入手,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提供精准的研训路径。

1.调研立项

教学科研内容的广泛性及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研训内容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为了形成富有针对性、价值性、探究性的研训课题,研训活动开始前就必须进行研训需求调研。

我们发展中心采取了“订单式”和“菜单式”两种收集研训项目的方式。订单式是由参训者根据需求提出问题,研训机构应需而为;菜单式是则由研训机构提供,由参训者根据自身需要选择。

真实而专业的问题是教师研修的着力点。通过参训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订单)或选题(菜单),研训员分析调研后,设计研训的任务群。或集中研训,或个人研修;或问题导向,或目标导向;或骨干引领,或任务驱动;以此做到研训内容的丰富性,研训过程的融合性,研训结果的深入性。

2.多轴诊断

轴,指地位的重要。就是说,在研训过程中,我们要从涉及问题解决、任务完成及效果等重要环节入手,对研修环节中呈现的重点事项进行剖析、化解。

“要素”诊断:着眼研修的关键点,即研训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研修的核心处,即制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卡点、堵点;立足研修的价值观,即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

“目的”诊断:精准化把握问题症结并及时解决,使研训工作有的放矢、切中肯綮;精细化达成研训工作的目标,并切实化解制约研训效果提高的矛盾;积累研训素材,为今后的培训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角度”诊断: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的模仿与创新;教科研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效果诊断:研训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受训者个人完成培训任务情况;研训员工作任务落实情况。

“价值”诊断:积累资料,丰富研训工作内涵;立标建表,为研训工作提供常态监测指标;总结归纳,为后续研训工作筑路架桥,提高研训效率。

3.策略构建

从两个方面考虑:研训员的研训策略,参训者的问题解决策略。

研训策略,是研训员在培训实践中为提高培训效益,依据参训教师需求,有意识地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方法进行整体筹划和精细处理而采取的思想与方法。

问题解决的策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需从三个层面产生:解决学科专业知识问题,即从学科角度,推导概括出体现核心素养的知识体系,以及掌握学科知识所需方法和规律;解决教师课堂行为问题,即从个人角度归纳探索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技巧;解决科研问题,即从教科研角度,筹谋规划出教科研有机融合的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措施。

我们追求的研训最佳境界是结合农村师训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并以策略引领,推动更深入、更高阶的研训工作开展。

4.跟进推动

在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那么,就必须要针对新问题,进行新一轮跟进式、推动式、提高式的专题研训。

问题解决的过程预期是跟进式研修的关键点。由参训者制定预期目标,研训员针对预期目标,制定出检测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进行跟踪考评。

检测性目标,即学员在研训中将形成怎样的认知态度,会有怎样的行为实践,能完成何种研修任务,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

发展性目标,由研训员和参训者双方共同制定,使参训者明白自己的成长目标以及追求的创新目标。

在研训过程的各阶段,研训员树立学科研训标杆,持续充实、完善、优化研训机制。这样,立足于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研训活动,循环推进、逐层提高。

三、“三维四步”师训模式反思

教师研修要立足“三个有利于”指导思想: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区域教育教学整体可持续发展。第一个有利于的目的是做“强”;第二个有利于的目的是做“大”;第三个有利于的目的是做“长”。

基于此,在农村地区高效开展“三维四步”师训模式,尚需从以下三点深入思考和探索。

    1.如何激发全体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面临的一大难题。

农村教师的老龄化、相当一部分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的无追求化,形成了参训队伍的薄弱化(人少)、单一化(青年教师或部分中年教师)、消极化(培训时出工不出力)。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改革的方兴未艾,造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激发农村全体教师的研修积极性,要想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要想缩小地区差异更是空想。只有加大培训力度、广度、厚度,才能促进农村教师不断成长。我们迫切希望政府层面能拿出符合县情的应对之策。

2.如何汲取众家之长,提高研训科学性、发展性、生成性,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催生更多的培训渠道。远程网络沟通、QQ钉钉平台交流、区域网站互动等培训方式已经彰显其魅力,诸多研修模式如雨后春笋,但传统的校本研修依然充满价值。我们应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训经验,优化研训模式,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精心选择、化合自洽,辨证扬弃,才能为我所用,自出心裁。

3.如何确保现有研训模式的延续性、有效性、前瞻性,也是发展中心需着力研究的问题。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现在我们采用的研训模式,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不到位,则整体研训效果就大打折扣。这就涉及到研训工作的整体性把控、协调性运作,需要提前做好研训预案。只有长远规划,高屋建瓴,方可精细入微、丝丝入扣,才能使参训者接受科学化、系统化、集成化培训,从而实现其自我塑造和发展创新。

“三维四步”师训模式,是在汲取众多成功研训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新探索,追求师培工作的自我性、融合性和创新性;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和专业知能素养。我们将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地区师训工作的高效开展,推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贾荣固.师资培训要走研训一体之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

2. 中央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0-7-29

3. 皮连生主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M],教学设计(2),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

4. 周明主编.江苏省示范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手册[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7

5. 浩瀚星宇.坚持研训一体,深化研训融合与实践创新[J/OL],新浪博客,2020-3-2

6. 荷风笙雅.三线五环区域混合式研修:问题诊断[J/OL],腾讯网,2020-3

7. 宋灵青、许林.教育信息化从1.02.0——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N]

中国教育报, 2020-5-9